时间:2023/1/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01猛人出山

“猛人”张协旺,年11月出生于江西资溪的饶桥公社杨坊大队双门石村。年因空出地盘交与浙江移民使用,张协旺一家按照县里安排搬迁至杨坊大队中杨村。中杨村离县城30多公里,那里山高水冷,土地贫瘠,当地百姓靠着耕种几亩山地维持简单生活。

洪涛,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淳安县。因国家建设新安江水库需要,年,洪涛随父亲移民到江西省资溪县高田公社翁源大队落户。

年,张协旺、洪涛同时应征参军入伍,一起分配在福建漳州武警部队龙海县消防中队服役。

张协旺在部队被安排做给养员,主要负责采购领取粮油、副食品、燃料和炊事用具等生活必需品,同时协助司务长和炊事班长调剂好战士们的伙食。

为了改善伙食,张协旺常去消防中队附近的“鹭岛面包店”采购面包,作为部队官兵的早餐。一来二去,张协旺和面包店的老板王树朝熟络了起来,聊天中,张协旺了解到,做面包是一门很赚钱的生意。店面不大的鹭岛面包店,每天收入有三四千元,一个月下来可纯赚好几万元。穷苦出身的张协旺有了在复员后也做面包店的初步念头,但并没表示出来。

年8月,部队号召战士参加“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凡入伍两年以上的战士,可增学一些民用技术,以便退伍回到家乡后,能顺利就业。凡愿意学习就业本领的,自己报名选择学习项目。张协旺的战友,有的选择学修手表、有的选择学修车,还有的选择学裁缝。张协旺自然而然选择学习做面包。

大队长带着他去鹭岛面包房,上门拜师学艺,可哪知王树朝担心他学艺后,也可能在当地开店,从而多了个竞争对手,因此不顾情面,拒绝传授张协旺做面包技术。

随着退伍复员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留给张协旺学习技术的时间不多,张协旺有点急了,于是和大队长多次上门,软磨硬泡,诚恳求教,并言明退伍后要回江西老家去,终于以军民鱼水情打动了面包房老板,答应让张协旺可以跟店里的面包师傅陈新学习,陈新是福建龙海人,精于面包制作。因为做日常采购工作的原因,那时的张协旺有写日记的习惯,看看他当时写的部分日记吧。

“9月10日,星期四,小雨。今天万分高兴,第一天去鹭岛面包店学技术。”

“9月14日,星期一,晴天。今天是学习的第五天,对一些基本的花样还没有掌握,有点惭愧,晚上心情不太好。一定要认真学,把技术学到手。”

“9月21日,星期一,阴雨。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烤箱有初步的了解。”

“9月23日,星期三。今天学习打蛋糕。”

……

张协旺每天凌晨4点起床,晚上11点才回到部队住所,一天到晚都在琢磨面包制作技术。得益于自己的勤学苦练,半个多月后,张协旺在师傅陈新的传教下,基本掌握了面包烘焙制作技术,可以做出不错的面包来了。

年9月30日,张协旺获得武警部队漳州支队颁发的烤面包合格证书,随后就退伍回江西老家了。

02白手起家

到家后,张协旺父亲问:“当了三年兵,回来干吗?”,颇有责怪的意思,那时的退伍兵若找找关系,也许可以安排个稳定的工作。毕竟当时那儿山里人的年均收入还不足元钱,出去的人一般都不会再回来农村。

面对贫穷、落后,有想法、有信心的张协旺,坚定地跟父亲说:“开店,做面包”。

年10月初,回到家乡第三天,战友洪涛找上门来了,他在部队就知道张协旺要回来开店,因此希望张协旺开面包店时,把他一起带上。

当过兵的人就是干脆利落,说干就干,经过一番讨论、了解,两人很快就商定下来,每人出资元钱,在鹰潭开家面包店,踏上致富路。

这笔钱,对于洪涛来说,不是很困难,他父亲当过兵,参加过工作,加上政府的移民补助经费,家里有一定的积蓄。而对于张协旺来说,元钱可是笔大钱。他当兵3年,所得多元复员费,拜师学艺后所剩无几,最后坐拖拉机回来的15元路费,还是邻居帮付的,可谓身无分文。

面对开面包店的诱人钱景,困难虽大,但只要努力,总有解决办法。

张协旺硬着头皮来到未过门的媳妇家,希望借些钱开面包店,开明的丈母娘二话不说,掏尽家底,给了他多元。接着,张协旺又去找在信用社当代办会计的表哥,请他帮助贷到了0元。

张协旺和洪涛筹齐了资金,在鹰潭市胜利西路,租了个40平方米的临街店面,月租金元,面包店取名为“鹭岛面包店”。鹭岛是厦门的别称,意为他们的面包技术传承于厦门,对山区小城的人来说,厦门过来的东西代表着现代、洋气、档次、品味,鹭岛面包当然也应如是。

年12月26日,这是一个值得所有资溪面包人纪念的日子,张协旺和洪涛的面包店正式开业了,由此拉开了资溪面包的大幕。

面包店雇了4个员工,加上张协旺和洪涛,一共6人,洪涛负责外勤工作,采购材料,推销面包;张协旺技术好,负责内勤,制作烘烤面包。其实,江西各地的面包制售店极少,品种也不多。张协旺、洪涛的鹭岛面包店每天消耗5袋面粉,生产5个品种,算是品种较多的一家面包店。

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个店,哥俩聊足了劲,起早摸黑,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由于睡眠严重不足,有一次,张协旺骑车睡着了,一头撞上了电线杆,险些出事。

看别人开店容易,自己上场后,才知道事情远非想象般的那么容易,采购、生产、管理、销售都是技术活,没有时间的积累、打磨,哪能随便成功。第一次开店张协旺、洪涛很快就摔了个大跟头。

毕竟学艺时间短,火候不到家,导致面包成品率低,浪费严重;面包店有时候连续几天都没有客人上门,有保质期的面包只好低价出售或自己吃掉,偶尔还直接扔了;还有大家都是生手,做事效率不高;面对每天一睁眼就全是支出,当了老板的俩退伍大男人,不得不精打细算,时时总结。

不到两个月后,春节到了,生意好些,随后又淡了下来。开店3个月后,张协旺和洪涛算了下账,庆幸的是这样折腾下来居然没有亏本,这给了他俩信心和希望。

不过鹰潭店毕竟收入太低,养活不了两个大男人,想致富绝对不可能。经过多方考虑,两人觉得分头经营可能更好些。于是,洪涛拿回本金退出,张协旺继续留守鹰潭,再看看后续效果。

回到资溪的洪涛,那时已学会面包制作技术,也有了些经营经验,他在资溪县城建设中路一饭店内,以月租元的价格,租了个30多平方米的隔间,再从村里请了几个雇员,继续开面包店,店名仍叫“鹭岛面包店,此为资溪县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面包店。

由于面包质量好,更由于是县里的首家洋气面包店,加之又是本土本乡,有人脉基础,因此生意很好;洪涛面包店的第一个月收入就达到余元。再接再厉后,到了当年年底,扣除所有开销,洪涛净赚了3万多元,在那个年代,可谓是一笔大钱。

在鹰潭的张协旺又坚持了3个多月,由于各种原因,他关闭了鹰潭的店铺,带着理想和家伙,辗转来到了本省的吉安继续开面包店,这回运气不错,有了在鹰潭开店的经验教训,加之各方面技能的长进,到年底,也挣到了万把块钱,也是一笔大钱。

03带头人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张协旺和洪涛在年的春节期间都回了老家,难免街坊邻居会串门拜访,张协旺、洪涛开面包店赚了大钱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大家羡慕死了,许多乡亲纷纷上门求帮带。张协旺看着乡亲们一张张渴望脱贫致富的面孔,想到了自己当初学艺的不易,他不忍心拒绝。

年后,凡想学做面包的村里人,张协旺就分批把他们带到店里,包吃包住,毫无保留地传授面包技术和经营手段。艺成后,帮助他们寻找店面,对于家庭困难的,还提供资金帮助,就这样,一个个穷乡亲在他的帮助下转眼间就变成了面包店老板。这其中就有钟启文。

钟启文,和张协旺一个村的,大他几个月,是从小玩到大的伙伴。张协旺去当兵,他在村里当民兵连长,也算是村干部了。对张协旺知根知底的他,看到小张同志发了财,哪能不动心。要知道在30多年前,一块大约克重的普通面包可卖到三毛或五毛块,贵点的也有一、两块,平均利润达30%-50%。

年开春后,到吉安市张协旺开的面包店里学面包制作手艺,没多久便学会了,决定独自一人闯天下。纵使年纪相仿,钟启文至今仍称呼张协旺为“师傅”。

回到杨坊村,钟启文辞了村干部职务,找到他姐夫说:“借我点钱,我要开面包店”。他总共借到三千,在抚州市区开了家店,仅做三个月,就赚到了三千元。

这赚钱速度让他姐夫也心动了,钟启文就把店转给了他,自己另起炉灶,跑到湖北沙市开店,当时的目标是一年赚一万。

哪知他在湖北沙市开店时,竟亏了五千多元。为什么会亏?钟启文一直在琢磨着。他走进武汉等地的各大街道名饼店,发现外国面包技术正通过台湾、香港等传入中国内地,它们技术先进、高效,花样品种多,品质确实更好,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技术落后、老套,一切源于没有创新,害怕失败。

做面包的关键是掌握发酵的技术。让一小块面团在酵母的分解下变得膨胀松软,再加上盐、糖、奶油等就成了热乎香甜的面包。

钟启文还记得,“最初就卖三款面包,一款叫螺丝面包,一个长条一拧一卷,这个是最简单的。还有就是拿一个面团包成圆形面包,第三种就是枕头面包。那时候没有什么技术,太多的也做不来,配料分量也是凭感觉,没有现在的那么精确。”

但那时候,能够真材实料地用面粉、盐和白糖做出来的面包,已经比好多食品厂用糖精勾兑出来的面包好吃不少,但时代在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变,跟不上形势就只能被淘汰。

钟启文决定改变,于是,他又从亲戚那里借来九千元,学习新技术、改良新品种。不到一年时间,他赚了三万五千元,远远超过了他年初定下的一年赚一万元的目标。

张协旺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不仅精进了自己的面包制作技术,还学会了管理和运营,为了寻找更大的舞台,他来到了南京并扎下根来,从此生意一发不可收拾。当然张协旺他依旧不忘初心,又带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那些年,他先后亲手带出徒弟多达多人。

对于有人提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担忧,张协旺称自己根本没考虑过,他说:“人不能光顾自己,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多数人富了才是真正的富。作为退伍军人,带领乡亲们致富是义务,也是责任。”

如今的张协旺,已拥有南京苏旺食品有限公司、南京协旺食品原料有限公司两家公司,从单一的面包加工发展到食品原材料供应、制造、配送、连锁加盟等全链条业务,资产早已过亿。

一个人能否率先致富,是能力、胆识决定的,一个人能否先富带动后富,是人品决定的。张协旺的先富带后富的表率模范举动,成了打开资溪共同富裕的一把“金钥匙”,从此在全县掀起了一个亲帮亲,邻帮邻,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经营面包的热潮。

早先的合作伙伴、战友洪涛在资溪发家后,也跟张协旺一样,一边毫不吝惜地带徒弟,一边不断扩张事业版图。后来他挥师北上,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港田责任有限公司,很快年产值就达到了1多万元,成为烘焙行业的“面包大亨”。

张协旺因此成为“资溪面包”的“开山鼻祖”,洪涛作为张协旺的合伙人人,成为资溪面包产业的“奠基者”。

04致富路

张协旺、洪涛的面包事业突飞猛进,他们的徒弟们也没闲着。

钟启文,凭着过人的胆识和灵活的头脑,他采取游击开店战路线,大范围布点,在一个城市把店开起来就交给家里人打理,自己又去别的城市寻找商机。

他先在省内大余、广昌、赣州等地开拓,随后的10年里,又往湖北、四川、海南、山东、浙江等省的20多个城市出击,带领整个家族和众多相邻下海经商,纷纷踏入面包烘焙行业。其中他老婆的亲属詹振华很是本事,创办的中式糕点品牌「詹记」,如今已发展成为安徽最火的烘焙企业,正在加速布局全国市场。

年后,钟启文将生意重心放在了浙江,先在嵊州接连开出多家门店,市场反映非常好。年,钟启文在杭州市西子湖畔投资多万元创办了杭州艺发食品有限公司,供应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千万家饼店。年9月,又投资多万元在绍兴创办资溪面包有限公司、建设资溪面包工厂和第一家“资溪面包”店;“资溪面包”品牌正式问世,再后来,“资溪面包”品牌多次在全国烘焙大赛中获奖,张协旺的弟子钟启文成了资溪面包的又一位领军人物。

张协旺、洪涛、钟启文之后,资溪面包的又一位重量级人物徐全龙出场了。

徐全龙早年也当过兵,退伍后在资溪县水泥厂上班,不过厂子效益不好,年,他下岗了。

徐全龙来到杭州,在一家老乡开的面包店打工,先从送货员干起。经过几个月的刻苦专研,聪颖好学的他很快学会面包烘焙制作技术。第二年他借了1万多块钱,在杭州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面包店,结果不到一个月就回了本。接着像滚雪球一样,徐全龙在全国开了10多家面包店,年收入多万。期间他花费不少,先后16次到上海、广州等地学习艺术蛋糕制作技术,有了花样技术的支持,他的生意更好了。

作为退伍兵,他的思想觉悟很高,也想帮助更多的人通过面包致富,但他意识到单靠个人的能力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力量太小,范围太窄,速度太慢,同时资溪人在外的面包店虽多,但其工艺水平不高,大家都有危机感,寻求工艺、制作技术进步。于是,徐全龙有了开培训学校的想法。

年8月,徐全龙在各种反对声中把面包店全部转掉,投资多万在资溪县城创办全龙艺术蛋糕培训中心,内设课堂授课和面包制作实践场所。学校不仅公开承诺包教包会,而且培训费用对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村贫困青年实行减免。学校先后吸引了资溪以及周边的贵溪市、金溪县等地4万多人前去接受面包制作的技能培训。

全龙面包培训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江西省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加之后来分布在南京、济南、无锡等8个分会的培训中心,使资溪面包大军始终处于“充电”状态,紧跟行业发展潮流。

年,徐全龙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还因贡献突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抚州市首位生产一线享此殊荣的高级技师。

张协旺开了一个好头,培养了很多面包师,为了加紧资溪面包的联系,在年,张协旺带头成立了资溪面包行业协会,等到了年,还搞了资溪面包网络,只要资溪人有难,需要帮助,在网站上总能找到最近最快的同乡人。张协旺由于在资溪面包产业发展的突出贡献,年获得“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称号,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通过“亲帮亲,邻帮邻,徒弟们又通过雇人做工等形式把技术传给了他人,于是形成了“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的发酵局面,越来越多资溪人走出大山,凭着一只小小的面包闯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

因为地理位置临近,资溪的面包技艺也早早传播到了金溪和鹰潭两地,并逐渐形成了江西烘焙军团的“金三角”这些江西人此后又水银泻地般流向湖南、浙江等外省城市,继而铺向全国。

年就有超过0资溪人进入面包行业,年这个数字增加到近2万人,而到了年则是近6万人,占全县人口的一半以上,从业人员遍布全国0多个大中城市,开了10多家面包店,年产值多亿元。资溪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的60%,都与烘焙产业有关。年资溪人均储蓄余额元,名列全省前列,实现了真正的共同富裕。

资溪人的面包产业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地域性品牌,如:黄进的“泸溪河”、詹振华“詹记”卢方亮的“麦香人家”,特别是鲍才胜的网红品牌“鲍师傅”,最新估值达到了亿,打破了烘焙界的纪录。据不完全统计,在资溪,资产万元以上的面包户有4多户,0万元以上的多户,超亿元20户。

资溪面包人创办的面包店都是资溪人的“爱心驿站”。据资溪面包产业协会负责人介绍,资溪人如果想开面包店,无论到哪个城市,只要走进当地一家资溪人开的面包店里去,说上资溪方言,证明是老乡,店主便会无条件进行帮助,安排衣、食、住、行,帮忙选址、进货、装修,资金有压力时也会伸手相助。这种团结,体现在“资溪面包”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打开张协旺的日记本,现在还可以看到,仍有多万元的设备款和借资暂未收回,但他从不怀疑资溪人的诚信:“没有信用,没有亲帮亲、邻带邻的团结协作精神,资溪面包人走不到今天!”

05面包之乡

资溪面包人的快速发展,当然也少不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资溪面包刚起步不久,当地政府就开始专门提供小额的“面包贷款”,只要想去外地开面包店,走个正常程序,很方便就能贷到几万元。当年,不少资溪人就是靠着这个贷款起步,一步步发家致富。

年春,资溪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县级面包协会,张协旺出任首届会长,后来在全国各大城市成立行业分会30个,大家聚在一起,共谋发展。

年,资溪又开创先河,设立了面包产业发展办公室,成为县政府常设的正科级机构。在面包协会的背后,还有一支由法院、工商、公安等部门组成的队伍,资溪面包商户在外面遇到困难,通过面包协会就能得到家乡政府法律、资金或是技术方面的援助。

政府主导创办“资溪面包文化节”,大力宣传、助力资溪面包行业的发展,重头戏都是请台湾、香港、广东等地的烘焙大师,给资溪面包师们带来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6届,今年是在前几天的11月4日-7日举办。

资溪,一个被森林覆盖的山区小县,常住人口总数仅为人,它既不种小麦,也没有面粉厂,却以面包扬名天下,堪称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神话。现在的资溪成为全国名闻遐迩的“面包之乡”,面包产业成为该县独具发展特色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生态农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更成为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力的主要就业门路,群众致富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并带动了周边金溪、鹰潭、贵溪等地的面包产业发展。再加上临近的金溪、鹰潭、贵溪等地,约有20几万江西人从事面包、糕点生意,可以说,只要有面包的地方,就有江西人的身影。近年他们还涉足俄罗斯、越南、缅甸等国外市场。

“人人都会做面包,人人都能当师傅”,资溪人做面包虽然厉害,但“资溪面包”包括前面所说的“鲍师傅”、“詹记”“泸溪河”等至今仍不是大众熟知的品牌,顶多算地方品牌。钟启文也认为,相起比“面包之乡”,把资溪称为“面包师之乡”更加准确。

把“资溪面包”做成家喻户晓、永立市场潮头的品牌,是所有资溪面包人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

为更好地配合、服务资溪面包人的发展,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年,资溪人以面包协会的名义重新设计、注册了“资溪面包”商标,以直营、联盟为主的品牌形式运作,统一了品牌标识、CI设计、技术标准、包装和管理程序。为“资溪面包”朝更大规模的品牌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06品牌产业之路

近年来,资溪县积极引导资溪面包人回乡创业、抱团发展,将在外地的面包产业搬回资溪,打通面包产业上下游的供应链,形成产业规模优势,促进资溪面包产业长久、稳定、可靠地发展,从而为当地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徐全龙自筹资金1亿元,投资创办资溪面包产业发展基地,这里是一个集烘焙学校、科技研发、面包高级会所、面包假日酒店、面包文化展览馆、烘焙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面包产业发展基地。

年,以钟启文为首的一批资溪籍面包人与圣农集团(老板傅光明也是资溪人,在福建长大、创业)达成合作协议,成立江西资溪面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吸引全国各地数千家面包户抱团入股,总投资30亿建设面包食品产业城。“中央厨房”工厂、肉松厂、馅料厂等面包产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

年,鲍才胜投资2亿元在资溪设厂,每年能加工各种食品2.6万吨,年产值可达5亿元,也能为当地贡献万的税收,并且解决几百人的就业。

……

他们的目标是通过5-8年的努力,让“资溪面包”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大力构建面包食品全产业链,打造一个“航母”级的中国烘焙产业集群,在5年内使面包食品产业产值达到亿,力争有一家面包上市公司。

年我国糕点面包行业零售额超过亿元,预计年有望突破3亿元,市场容量巨大,但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品牌,市场占有率不足10%,而剩下的烘焙类年收入在万元左右的品牌,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呈现小、杂、散、乱格局。

烘焙行业有一个怪理论,5年洗一次牌,一成不变的,就会被洗出去。主要考验各家的产品力、口感、服务、性价比、装修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应变水平。如何应对行业变化,抓住风口起飞,这决定“中国面包之乡”资溪的未来,有理由相信经过市场的多轮次重新洗牌,与时俱进的资溪烘焙行业将诞生几家极具全国市场影响力的领导品牌。

07面包书记

年春节,洪涛回家探亲,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心中很不是滋味。村里的党员见到洪涛说:“你在外面见多识广,你领着我们干,改变咱们翁源的旧面貌。”看到乡亲们真诚期待的眼光,洪涛毅然做出了回家乡发展的决定。当年10月,洪涛转卖了北京公司大半股份并交给朋友打理,回到家乡翁源村。

这让业内同行懵了,他们怎么也不理解,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能有什么发展?全村的党员惊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洪涛能毅然丢下顺风顺水的事业,回来帮带大家。

经过一番认真调研,洪涛认为老家地处偏僻,但生态环境优越,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由于多年从事食品业,洪涛知道将艾叶作为食品添加剂制作的艾叶面包、艾叶月饼等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再者种植艾叶技术性不高,一学就会,因此决定从艾叶产业入手。

洪涛与翁源村签订了为期10年、面积亩的土地流转协议,投资万元,成立了资溪县港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科研”的运行模式,走上集艾叶种植、加工为一体的发展之路,引导广大村民共同致富。

在壮大艾叶产业的同时,洪涛还大力发展城郊旅游休闲农业,盘活村里闲散土地,可吸纳附近村落农民就业。

年洪涛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修路、建新校、整治、美化乡村环境、兴办家庭农场……,翁源村不断发生着喜人变化,洪涛也完成从“面包大王”到村干部的转身,实现了带领乡亲致富的梦想。

年,钟启文也毅然回到家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全身心投入家乡建设和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盘活现有资源,调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生态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项目入手,实现了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产业经营复合发展,实实在在帮助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为完善村里基础设施,钟启文带头捐资捐物,打造了“资溪面包第一村”,新建和翻修了面包广场、面包民宿、面包小道。

有了洪涛、钟启文等人的带头,资溪在外创业的很多面包能人,看中了家乡的青山绿水,带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纷纷回乡参选新一届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在资溪县的70个行政村中,有56位致富、带富能力强的返乡面包能人,担任了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职务,他们带领3万多名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和草莓、葡萄、苗木种植等,涌现出一批专业村。

08共同富裕

掌握面包制作技术不难,开办经营面包房也不难,在张协旺退伍前学习面包制作时候,全国各地制作面包的已经不少。但是为什么是资溪人靠面包产业实现了共同富裕?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和探讨。现今社会不缺“李跑跑”、“小潘潘”、“马爸爸”之类的豪商巨贾,缺的是像张协旺、洪涛、钟启文、徐全龙之类的共同富裕带头人。

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国家战略,是人民追求,资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一个地区的真正富裕不是取决于那里有多少率先富起的人,他们拥有的巨额财富有多少;贫富差距大了,被平均的富,从表面上看,华丽有成绩,但它最后只会造成更大的矛盾和危机,这不是先辈们的初衷,更不是大家想要的结果。

长治久安、基业万年的基础在于共同富裕,藏富于民;愿共同富裕的这一天早日到来,国昌民富,盛世清明。

——结束,谢谢阅读!谢谢点赞!——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3033.html
------分隔线----------------------------